F0701或成真正破解教育问题的关键


  “有哪些教育领域的基础性问题需要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方法来解决?如何用新方法认识教育规律?这是教育界面临的时代命题。”在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组织召开科学基金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申请代码F0701)资助管理工作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教授的提问正是与会人士思考的。

  

  “F0701”代码在业内引起关注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增设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申请代码F0701,将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引入教育研究,希望通过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部署,广泛吸引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来解决教育创新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动员、号召广大研究人员积极申请研究项目,用科学技术研究手段破解教育难题是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现在只是星星之火还需要燎原。”雷朝滋说。

  

  长期以来,国内教育研究更多是从人文角度开展,以国际标准看我国的教育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科学基础等方面,教育研究的科技化程度还不够高,迫切需要推进自然科学研究范式以深化对教育和人的认知。“现在急需要推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推动智能科学、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与我们的教育学和其他相关社会科学大力度的交叉融合研究,特别是跟人的发展规律相关的科学问题研究,比如研究人的认知发展。”雷朝滋表示。

  

  人工智能、大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可视化、云端融合的交互等,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也随之发生变化,教育的组织体系、教与学的模式、服务方式、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我们真正找准科学性的问题,真正形成科学的合力,真正破解教育问题非常重要,这是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F0701有更多资助的关键。”陈丽表示。

  

  瓶颈性基础科学问题有待破解

  

  “要关注智能教育等学科前沿问题和教育基础性问题,促进交叉融合、突出原创,力争突破教育发展的需求瓶颈。”在此次研讨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副主任张兆田谈到针对F0701代码资助导向时表示。

  

  新增代码涵盖信息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10个三级申请代码为: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与方法(F070101)、在线与移动交互学习环境构建(F070102)、虚拟与增强现实学习环境(F070103)、教学知识可视化(F070104)、教育认知工具(F070105)、教育机器人(F070106)、教育智能体(F070107)、教育大数据分析与应用(F070108)、学习分析与评测(F070109)、自适应个性化辅助学习(F070110)。

  

  侧重解决具体问题、避免大而全,“教育问题+计算机技术”的选题方向,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师李鹏分享自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时应避免的问题:没有找到痛点、未能聚焦问题,选题过大、概念不清,科学问题不突出;对学科前沿与研究现状总结不到位,现有研究体系分析不清晰;研究内容缺乏创新;只是常规套用研究手段,无关键科学问题;缺乏对应的核心成果与技术,难以判断项目的可行性;人员配置交互性不强等等。

  

  “目前的申报项目还较多地存在自然科学范式应用不到位、科学问题凝练不充分、研究问题聚焦不准确、创新性不强等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政策局局长郑永和对科学基金F0701资助做了分析。

  

  数据显示: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F0701)批准率为8.1%。在线与移动交互学习环境构建(F070102)批准率最高,为13.4%,教育认知工具(F070105)没有产生获批项目,批准率最低。10个三级申请代码项目中,教育大数据分析与应用(F070108)的申请占比最高,为23%。

  

  “科学基金设立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申请代码,资助教育科学基础研究项目,是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新开拓,充分反映了科教融合发展新趋势,对于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具有重要作用。”郑永和表示。

  

  如何思考科教融合的知识模式?郑永和认为,以往更多是在社会科学层面进行研究,未来更多的会和自然科学相结合,交叉融合推进我国教育与自然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研究,促进生命科学、脑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共同推进人文社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跨界、跨域协同,不仅是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责任,还包括有政府政策推动、企业创新教育应用产品等,构建学习者、学校、区域的广泛典型应用,促进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孕育未来教育新生态。

  

  以人的发展为研究的核心框架

  

  儿童是怎样认知的?认知规律有哪些?儿童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不同的年龄段应该教什么内容?看似了解的问题,实际上并不清晰。

  

  “我们现在全社会教育焦虑,我们教育界要做出理性的让人信服的回答来解决教育焦虑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在雷朝滋看来,未来教育的核心是助力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化发展。教育内容的变革应该包括以核心素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教与学方式变革、基于多维数据的精细化教育治理等等,这些使我们对教育变革有了许多新的若干判断:科学技术是教育变革的内生动力;教育从规模化教育向规模个性化教育转变;教育规律研究从经验主义向科学主义转变;教育从知识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信息科技有可能极大改善教育公平。

  

  雷朝滋建议,在研究方法上应该考虑三个结合:一是教育研究要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方法,要思考把过去分散的、局部的、孤立的理念和探索有效地移植到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二是教育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相结合。教育科学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服务于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新技术不仅仅是单纯的工具,有时候是一种变革动力和一种方法论,新兴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有可能是全局性的。三是教育研究要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多方思维方式结合,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很多方面与西方有所不同,在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的时候,需要把这几种因素都考虑进去,这也是在文化传承方面应该做的。

  

  科技发展,关键在教育。“也只有在相当一些领域能够进入原创的位置才能支撑你走进世界中央,这是新时代我们教育思考的逻辑,也是需要我们在进行F0701研究时需要回答的。”雷朝滋表示。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综合自各媒体,未署名原作者。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本号会立即处理。小编微信:1326138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