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提升民众教育获得感


  春天往往是绘就蓝图的时节,教育部近日公布2019年工作重点,六大项34条,教育领域所有的问题都涵盖其中。工作重点既“诊脉”又“开方”,以疗愈学生家长的教育焦虑。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局之年,教育系统深入实施“奋进之笔”,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的重要一年。在这非比寻常的时代背景中,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工作重点,无疑颇受关注。在繁复而又清晰明确的工作重点中,世人既可探照到教育部今年的工作重心,也能找寻到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工作要点。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从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到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到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从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到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一言以蔽之,教育部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整个工作重点既回应了舆论关切,更务实而求远,每一项每一条都具有可操作性,与民意相呼应。

  

  古人说,“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纵观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工作重点,除了感受到谋定后动,更感受到施政的可延续性。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为例。众所周知,去年教育部等部门集中精力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成效显著。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摸排校外培训机构40.1万所,存在问题机构27.3万所,已完成整改27.0万所,完成整改率98.9%。这是否意味着可以刀枪入库不再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答案是否定的,教育部今年的工作重点说得很清楚,加强督查督办,加快建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长效机制。

  

  换言之,在“常”和“长”上做文章,就是旨在改变“校内减负,校外却增负”等现象,让民众获得感更强。

  

  更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今年的工作重点始终扭住改革和开放不放松,尤其在改革方面有大动作。从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到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从深化管理方式改革,到系统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莫不体现了教育部的改革决心。人们常说:“经过40年的改革,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一判断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无论深化管理方式改革还是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改革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与此同时,教育领域备受关注,公众预期值高,这就提升了改革难度。

  

  “唯其难,方更显勇毅”。教育改革殊为不易,但每一次卓有成效的改革,都能提升民众的获得感;每一次富有意义的攻坚克难,都能塑造教育形象、展现教育魅力。

  

  教育部的2019年工作重点明确提出,“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教育获得感,看似抽象而缥缈,实则可感可知,乃至可量化。教育获得感就体现在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开展小区配套园、民办园过度逐利行为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上;也体现在全面建立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进一步降低上……归根结底,教育获得感与教育“获得”有关,与上学不再难、不再贵有关,与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水平有关。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教育部2019年工作重点,有时间表,也有路线图。从分解任务到承担责任,从打通关节到疏通堵点,从祛除痛点到破解难点,唯有脚步向下、一项一项抓落实,眼睛向下、多种形式督促检查,才能实现攻坚克难,最大程度破除民众焦虑,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全面落实教育部2019年工作重点,以此为切入点,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就能推动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进而逐渐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宏伟目标,为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就坚实路基。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综合自各媒体,未署名原作者。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本号会立即处理。小编微信:13261383180